一、2022年中考和高考的特点
2022年的高考和中考先后结束了,作为“双减”政策实施以来的第一次中高考,很明显,今年的高考和中考体现出来的特点异于往年,那就是高考变难了,而中考变简单了。这是考生们的普遍感觉。中考因为不是全国统一试卷,试题变容易虽然不能确定是全国的普遍现象,但多省市已是这个趋势。
先看2022年高考:
今年6月7日上午高考语文结束后,“语文全国甲卷有关《红楼梦》的作文题太难”冲上热搜,而下午的数学更是难出了高度,考试刚结束,“全国高考Ⅰ卷数学难出天际”、“今年高考数学难”又占据了各大网络平台的热榜前列。
再看2022年中考:
2022年北京市的中考试卷难度降低,被家长们拿来证明这一点的也是数学题。数学卷第一题竟然是问哪个形状是圆锥体。
有网友做了一张图,来调侃北京中考的难度演变:
与人们的感受相一致的是考试成绩,这次分数线出来后,北京城的鸡娃圈直接炸了……
还有几个区655分以上学生较少,没有列上去。
660分的总分,8门课合起来只扣了5分以内的竟然有这么多,海淀区655分以上的517人,655分的有293人,654分的有303人……
谁家的娃,就算平时是学霸,如果考试那天稍微粗心了下,就可能与名校失之交臂。
去年能进人大附中的成绩,今年连区重点都进不去,只能进个普通中学。
如果再直观一点,去年六小强的门槛是624分,今年估计是652或者651(考虑到扩招)以上,今年的门槛可能要提高28分。
满分!满分!只能争取满分!
除了北京,湖南长沙的中考也因为题目太简单而频频冲上热搜。
湖南长沙中考,总分720,考680分以上的就有2812人。
如果按普高录取率50%来计算,考620就得去技校职高了。
广东也因为中考数学太简单而上了热搜,评论里22届尖子生抱怨数学拉不开分数,说自己的努力都白费了。
此外,还有杭州、重庆等地,也是差不多这种情况。
二、“中考变易,高考变难”是趋势吗?
那么,中考变简单这事,是今年偶尔为之,还是未来的总趋势呢?
我们可以先看看2022年3月2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2022年将迎来“双减”政策实施后第一次中考,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对于引导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减负提质、巩固“双减”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通知要求:不得超标命题和随意扩大、压减考试内容范围,严禁将高中课程内容、学科竞赛试题以及校外培训内容作为考试内容,确保依标命题、教考衔接。各地要按照“两考合一”“兼顾毕业和升学”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对各相关学科中考试卷考试时长、容量、难度等提出规范要求,科学合理设置试卷难度,既要防止试卷过难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也要避免试卷过易难以体现区分度。
通知虽然强调了,要科学设置试卷难度,“既要防止试卷过难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也要避免试卷过易难以体现区分度。”但从通知整体的精神来看,主要还是要防止试卷过难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很明显,这样要求,也是跟轰轰烈烈的“双减”政策一脉相承的。
其实关于降低中考难度的问题,2021年“双减”伊始时,四川省教育厅发布的一份文件就已经对中考做出了规定:各学科考试难度系数,小学不低于0.95(即平均分不低于满分的95%),初中不低于0.85。按这个规定,如果满分是100分,小学平均分不低于95分,初中平均分不低于85分。这可不就是要求尖子生向满分看齐吗?
综上所述,在“双减”大背景下,“中考考题变容易”似乎已成定论,不像是今年偶尔为之,应该是今后的普遍趋势。想想看,“不得超标命题和随意扩大、压减考试内容范围,严禁将高中课程内容、学科竞赛试题以及校外培训内容作为考试内容。”在这样的要求下,纵使中考想难,也难不起来,因为我们小学和初中的教材并不难,考试不准超纲,不准考竞赛题,不准考校外培训内容,那还怎么增加难度?
至于2022年高考数学“难”的问题,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的回复是:优化试题设计,发挥数学科目高考的选拔功能。
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高考承担的就是“为国选材”的选拔功能?既然是“选拔”,那就是要难一点,就是要让考试结果有区分度,把聪明好学的学生“选拔”出来,送入优秀的大学,用优质的教育资源把好苗子培育成国之栋梁。
高考似乎一直在发挥着选拔功能,只是近些年,人们纷纷感叹高考题目越来越容易了,高考阅卷越来越松,导致高考成绩越来越高了,而且高考难度的降低使得细心的考生比聪明的考生更占便宜。
那么高考难度的改变,是今年偶尔为之,还是说今后的总趋势就是要增加高考考题的难度?按官方“发挥数学科目高考的选拔功能”这一说法,似乎增加难度是以后的总趋势。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觉得挺好,高考既然要发挥“选拔功能”,那题目就应该难一点,阅卷就应该严一点。
三、“中考变易、高考变难”的利弊分析
目前,“双减”是大政策大方向。为什么?因为“双减”不止是在减学习的压力,更是在减“育儿”的负担,而减轻育儿负担和成本,释放生育潜力,增加出生人口,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最重大的国策。没有人,一切繁华都将昙花一现,如果中国在未来100年内减少一半人口,那我们的综合国力无论如何都将下挫很多。但目前来看,这已是大概率事件。
我在2021年2月写的文章《未来15年将新增3.8亿退休老人,没钱养老?或许农村老人的养老能给我们启发》中就明确说过:
新生儿一直锐减下去肯定不行,这会让养老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会给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带来大萧条。因为现代化的经济越来越倚重消费和服务,未来的人工智能社会,智能机器可以替代人力去生产去劳动,但不能代替人类去消费。
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对经济和税收贡献最大的,是第三产业,而不是第一第二产业,在未来,生产制造会越来越不重要,而服务和消费会越来越重要。机器人的短板就在于不能像人一样去消费。机器人不需要美容美发,不需要每天换几套衣服下几次馆子。而社会如果缺少了这些经济活动,就业、税收、商业活力都将锐减。今天繁荣的商场,几十年后很多可能就会沦为鬼楼。
减缓全面萧条的出路就是增加人口出生率。所以,现在国家应该把提高人口出生率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人口问题应该成为“百年大计”之首,所有的政策都应该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政策让路。国家应该尽快把影响人口出生率的主要因素一个个找出来,并且一个个排除。
我要入学(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学生通过我们找到了合适的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