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印象中,技工院校‘又小又破’,但是现在早已经不是这样了。”包英华书记微笑着开门见山向记者介绍,“如何创出有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近年来我们做了很多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建校于1974年,最早是北京焦化厂的厂办技校,现行政隶属于北京化工集团,业务隶属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02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成为北京市首批技师学院。
如今,提起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在职业教育领域是当仁不让的“领跑者”——国家中职示范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全国三个技工院校师资研修中心之一、全国技工院校教师培训基地、职业院校教师提升计划国培基地、北京唯一一个技工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在2019年启动的北京市特色高水平建设项目遴选中,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是唯一一所入围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的技工院校。此外,它还连续多年获得北京市技工教育教学优秀单位,连续四届获得世界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北京市参赛工作先进单位……
包英华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院改革起步较早,而改革其实也是被现实倒逼而开始的。
学院地处北京,首都的教育资源丰富,对生源的争夺非常激烈。除了高校林立,北京的职业院校也很多,最多时技工院校就有一百多所。怎么能吸引到更多优秀的学生?办学要有特色。包英华毫不讳言,一些来技工院校读书的孩子既有在学校成绩差、考不上高中的学生,也有一些是因为喜欢动手操作而选择了读技师学院。这样的学生,如果还是按部就班地在教室讲授,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包英华记得,教学改革前教学巡检的时候,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下面趴倒一片睡觉的学生。
另外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希望招来的学生入职以后就能上手干活,而不是再经过长时间的培训。如何培养出让企业满意、能胜任技能岗位工作、综合素养高的学生,是时代对职业院校提出的新课题。包英华深切体会到,教学改革这条路非走不可,否则学校就难以持续发展,甚至有可能被淘汰。
本世纪初,北京市经常组织国际间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听德国来的专家介绍“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让当时担任教学副院长的包英华触动很大。所谓双元制,就是整个学习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职业学校交替进行,并且又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虽然双元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国情,但是我感到有些理念和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在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的支撑下,结合中国国情,学院开始大力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包英华说,人社部门对于技工院校教学等给了较大自主权,允许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上围绕服务企业的需要,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尝试。有了宽松的环境和政策,包英华和同事们大胆探索,努力创新。
回忆起改革的过程,其中难免有阵痛。从国际上的先进理念,变成教学现场的具体行动,这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就是老师的不适应,以前老师照着书本来讲课就可以了,现在改成做任务,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嵌入理论教学、技能训练、素养培养等,最初老师们面临巨大的挑战。“怎么组织教学?学生们都动起来,那不就乱了吗?也不像个课堂了。”另外,很多老师会讲课,但缺乏企业工作的经验,没有实际操作过设备。他们要带着学生动手,首先要自己熟练地按照标准操作,这其中又涉及到教学方法和标准,这让老师们感到“很痛苦”。那段时间,是包英华压力最大,但决心最坚定的时候。
“这些年全国有很多技工院校也在推行改革,不乏半途而废的。但是我们不管多困难,从来没有动摇、放弃过。”包英华说,“虽然最初没有标准,没有先例,一度也很迷茫,但是我们知道这个方向是正确的,这个事情一定要进行下去。”
2021年11月10日,包英华(右一)为来访的人社部副部长汤涛、北京人社局局长章冬梅讲解学院建设成果
她带着老师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专家访谈会,和企业专家沟通,把教学改革的思路跟专家表达清楚,请他们再现工作现场的典型工作任务,再转化成课程。大家一起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也记不清开过多少次会,共同研发。“没有成型的东西,只能是开发一点,试验一点,就这样一点点向前探索。”
为中国特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贡献实践经验
又是一年毕业季来临。当“大学毕业生工作难找”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在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我们的学生仍然是供不应求。很多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被企业早早预订,多家企业表示希望能多分给他们一些学生。”
学院毕业生之所以如此受企业欢迎,得益于学院的创新培养模式。依托北京产业发展,学院建起了智能制造、环保、汽修、文创四大专业群。从2007年起,学校开始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所谓“一体化”,体现在“工作和学习一体化”,“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把学科体系打散,老师在带着学生做任务的过程中开展教学。通过新的方法和技术,学院开发了全新的配套教材。
拿数控专业来说,一年级新生会在老师带领下制作一些小零件,从拿到图纸开始分析,制定工序,策划编程,加工零件,检验是否合格,到最后组装完成一个带有功能性的完整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嵌入理论教学、技能训练、素养培养,教学的过程完全是按照企业工作的流程来的,学生操作的也是与企业工作岗位完全匹配的设备。到了二年级,学生操作设备、制作简单的零件已经没有问题了,学习重心就放在技术技能难点和更复杂的工艺。这样五六年下来,每个学生学习的工作页记录就是一本本项目手册,进入企业后就可以和工作无缝对接。
“我们说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这些词语看上去很抽象,但其实它都体现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整个流程中。在期末的综合职业能力测评中,我们请企业专家来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工作规范、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在这个过程中,回答一些问题,进行专业化的交流,最后专家根据完成的作品和过程中的表现来对学生进行打分评价。”
改革以后,学生真正被吸引到了课堂,上课睡觉的现象没有了。“学生们的能力大幅度提升,老师们也受到鼓励,更加用心地去钻研课程,就这样形成了正循环。”包英华介绍,从中级工到高级工,再到预备技师、技师,形成了一体贯穿的衔接递进式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过去,读技校大多三年毕业,但现在很多学生会选择继续往上读,经过五六年的贯通式培养,成为一名能力过硬、经验较为丰富的技师。
在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的深度模式,深入推进“双导师”技师培养,学生在学校有导师,在企业也有导师,在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交替进行。“深度合作,就是和企业共同培养。我们经常通过校企合作推进会,请企业的专家来,还要给他们‘任务’,请他们对课程建设提建议,反馈企业对技术有什么新的要求,对技能人才能力和素养方面有什么想法。这样共同培养的学生,企业满意度是非常高的。”
2009年,人社部开始启动课程改革,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因为先行先试的改革成果,成为第一批牵头引领的学校。学院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广技能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将学校的资源、经验全部开放共享。学院还承接人社部、北京市及朝阳区的定点帮扶任务,对安徽金寨、西藏拉萨、内蒙古、新疆和田、云南昆明市的职业院校开展师资培训、学生集训指导、支教等帮扶工作,委派教师赴西藏技师学院和新疆和田技师学院支教等,形成了“北京工业”帮扶模式。通过送教上门、派老师支教、承接教师到校挂职学习等多种形式,按照“一人支教,团队支持”、“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等工作思路,把一体化课程改革、一体化师资队伍培养以及内部管理等经验迁移到帮扶院校,促进了这些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发展。
我要入学(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学生通过我们找到了合适的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