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无忧职教网!
无忧职校网

高职教育的教师应该有哪些特点

6.jpg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

(一)专业发展内容的多样性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具有实践、教学、科研的多重属性。其中“实践”属性是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需要熟练掌握企业生产实践技能以及社会发展需求,使其自身具有扎实的教学实践技能,是有别于其他院校教师的一个主要特征。“教学”属性是指青年教师入职之初就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既是青年教师的基本职能,也是传播知识的基本途径。“科研”属性则是青年教师作为研究主体,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开展科研活动、承担科研任务、解决教育问题,以期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教育教学实效、促进社会发展。然而,多数青年教师在面对实践、教学、科研的多重任务时会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应当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促进。

(二)专业发展主体的自主性与差异性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既有其内在的自主性,又有外在的差异性。“自主性”是相对于青年教师个体而言的。青年教师是其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体,其所拥有的反思能力能够促进实践知识向实践技能的转化,使其专业发展达到预期效果。“差异性”是相对于青年教师群体而言的。青年教师来自不同的专业,其发展的特点与需求也就存在差异。此外,青年教师的个性影响着他们的认知、情感、反应和态度,进而决定其专业发展道路的不同。学校应当尊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与差异性,针对不同类型的青年教师,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

(三)专业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与持续性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是连续、动态的发展过程。“阶段性”是指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不同的阶段,而处于不同阶段的青年教师,其专业发展也具有差异性———后一个阶段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延续和深化。此外,各个阶段之间并不独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持续性”是指青年教师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要不断地接纳新知识,提升专业技术能力,以终身学习为前提,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确保教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符合时代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应当尊重其专业发展的阶段性与持续性,青年教师也要了解自身所处的专业阶段,更好地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二、制约新时代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

(一)专业实践能力缺失

高职教育既要求理论与实践协调发展,也注重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尤其是“1+X证书”制度的出台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精通专业实践技能。但是,许多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其专业素质结构缺失,影响自身专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高学历,低水平”现象迭生。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一般具有硕士、博士学位,通常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但是缺乏一定的教师教育背景以及教学实践技能。此外,这些教师通常在毕业后就入职,入职时间较短,且担负着教学与科研的重任,工作经验不充足,对于工作的分配不均衡,容易忽视自身教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往往只知道“教什么”但不知道“怎么教”。

其二,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不论是入职还是在职培训大多是“理论大于实践”。教育学者费曼·南塞指出:“没有一门大学课程能够教给一位新老师,在决定如何应对特定情况时,将特定学生的知识和特定内容的知识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要想其知识与技能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就要进行实践训练。但是,现有的培训内容缺乏实践指导,培训形式单一,培训经费有限,培训效果往往差强人意。

其三,教师素养考察力度不足。我国高职院校招聘教师更加注重学历、学位等条件,很少关注教师的专业素养。这种“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容易对青年教师群体造成误导,使其更加重视自身学历的提升,而忽视了自身教学实践技能的成长。

(二)专业发展动力不足

其一,青年教师整体收入较低。职业教育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不少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所学专业是符合市场需求的热门专业,但是相较于其他职业,高职教师的工资薪酬偏低。例如,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在高职院校月薪仅为2000元左右,而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月薪为10000元左右。并且,青年教师通常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薪酬满意度较低且工作压力较大,严重影响其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其二,青年教师身份认同感低。一方面,大多数青年教师并没有将教师作为首选职业,很多毕业生选择教师行业是出于工作稳定的目的,其本身对于高职教师的特殊性并不知晓。另一方面,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较低,很多考生在报考志愿时几乎不考虑高职院校,导致其招生存在诸多困难且生源质量参差不齐。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压力以及心理压力较大,容易对自身发展现状不满,进而影响其专业发展的动力。

其三,青年教师科研课题申报难以中标。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来说,科学研究是其专业发展中的短板,而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教师,其专业成长主要依托教学与科研的生产实践。青年教师如果没有科研的支撑,则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但是,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存在科研能力不足、科研素质不高、科研意识不强的问题,影响其科研课题项目的申报,挫伤了其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与科研的融合与互动,从而导致青年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动力。

(三)评价制度不健全

其一,评价形式注重量化考核。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主要根据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进行评价。在科研方面,主要以教师立项课题数量与等级、发刊数量与质量等为评价依据;在教学方面主要采取发放问卷、网络评价、随堂听课等方法进行评价,评价问题模板化,主要围绕教学水平、师德师风等方面。这种量化评价过于强调教师的科研产出,容易使青年教师轻视教学,不利于其专业发展。

其二,评价目标具有功利性的倾向。高职院校的教师考核更加关注当下而非未来,青年教师的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晋升、课题申报等方面密切相关,导致青年教师带着功利倾向做科研,难以产生重大学术成果。此外,对科学研究的影响会进一步影响教师教学工作,导致青年教师难以将所在专业的最新研究进展、发展方向传授给学生,不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其三,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高职院校对于青年教师的综合评价一般在年底进行,主要评价教师整个学年的整体表现。而评价结果往往作为年终考核与发放津贴的依据,很少有学校能够根据评价结果给予教师针对性的评价,帮助其成长。并且,只要能够达到评定职称以及发放津贴的要求,评价反馈其他方面也不会引起青年教师的重视,无法充分发挥评价效果。因此,学校应当健全教师评价反馈机制。

结语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效与其动力因素密切相关,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是青年教师把握自身专业发展方向的关键。但是,目前存在诸多因素影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导致其发展动力不足。

我要入学(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学生通过我们找到了合适的院校

姓 名:

联系电话:

留言备注:

首页 |招生动态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了解我们 |网站地图